茶煲家系列漫画 □老唐
陈Sir扬言(第1943期)
不管地铁怎样建,无论是文物建筑还是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和水源区,我们要的结果都是万无一失。
广州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进入环评公示阶段,我看了实在是心惊肉跳。环评公示显示,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涉及的15条线路中,有7条线路将下穿水源保护区,除了下穿之前已经透露的中大康乐园早期建筑群外,还将以隧道形式下穿中山纪念堂、东征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3处文物保护单位,并将有两条线路下穿白云山和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旧闻历历在目。2013年,央视一档节目曾给广州地铁施工做过一个小结,这个小结也让人心惊肉跳:2008年1月,5号地铁工程工地地陷,原因是多雨,下方泥土松散;2009年7月,6号线隧道上方发生塌陷,原因是路面下方存在积满水的不明空洞;2009年9月,在地铁施工工地发生了下陷,原因是地基不稳;2012年,还是地铁6号线,工地附近发生下陷,原因据称也是连日暴雨,水土流失导致的。最大剂的是2013年“这次”,康王路闹市区,邻近地铁工地一天之内发生3次坍塌。为此,广州地铁总公司负责人鞠躬致歉,施工方中铁七局负责人鞠躬道歉。
在搜索引擎输入广州、地陷、地铁这三个关键词,可以找到许多让人心惊肉跳的旧闻。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地铁施工引发的地陷一桩桩、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成为我们这个城市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你还打算让新的地铁线路下穿文物建筑,下穿风景名胜,下穿水源保护区,假如公众意见有用,请问多少人会毫不犹豫地举手投赞成票?
其实不光是对地铁施工不熟悉的普通老百姓,我看负责任的专家也未必能够气定神闲地签字。还是央视的报道,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王梦恕在阐释地铁和地陷的关系时曾经说,“这是一个必然关系”。王院士是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据其透露,全国进行地铁施工近30个城市中,超过2/3都发生了地陷,在广州也出现过多次,原因一是地质勘测不明确,二是塌方的地点多半是在车站和区间交界的地方。“这是最危险的地方。现在地面跟隧道之间有孔洞,有涌潮一样的水待着容易出问题。”
事实上我们并非因为广州地铁新线路的规划公示才有如此质疑。地铁10号线打算穿过中大遭到中大反对最近在网络上一度成为热点话题。政府相关人员回应说,“应该有技术能避免破坏文物”,语气似乎并不肯定,令人担忧。此次公示的规划中,中山纪念堂不幸也被惦记上了。环评公告称,工程穿越文物保护单位,通过采取特殊减振措施,可满足文物主体结构安全,满足相关标准。对于规划13号线、19号线以隧道形式穿越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且规划方案各有3座地下车站设置于历史文化街区,公告又称,工程通过区域方案施工采用盾构法,不会对地表产生破坏。我敏感地注意到,“可满足文物主体结构安全”的表达相当含糊。假如墙开裂了,甚至一面墙倒塌了,常识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体结构还是安全的。仅凭这样连自己都把握不大的话语,如何在公示中说服公众进而得到民意的支持?不管地铁怎样建,无论是文物建筑还是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和水源区,我们要的结果都是万无一失。假如康王路地陷的悲剧在中山纪念堂或者中大校园重演,那是我们这个城市不可想象的文化灾难。□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