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让愿意救人的好人敢伸手
发布时间:2016-01-15 17:1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深圳拟通过地方立法规定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免责,让愿意做好事的人敢于做好事,有利于解决“不敢救”的问题。

  深圳市法制办日前公布《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现场施救者对伤病员实施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造成被救护者民事损害的,其责任可予以免除。深圳市法制办指出,此举是为了倡导自救互救,使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没有谁会愿意面对急危重伤病人员无动于衷。但近年来救人反被讹的新闻偶有出现,让有的目击者不敢救人、不愿救人。深圳拟通过地方立法规定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免责,让愿意做好事的人敢于做好事,有利于解决“不敢救”的问题,赢得网民点赞。

  鼓励现场目击者积极施救,无疑将为急危重伤病员带来更多生的希望。面对突发事故或疾病,实施急救的最佳时间大多是病发后5分钟至10分钟,在此期间及时急救可使伤残、死亡率减至最低。不过当下多数城市都面临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总体严重不足、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存在盲区、交通拥堵等状况,使得医院救护人员很难在急救“黄金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救治。因此,现场自发急救的重要性凸显,可以创造进一步抢救的有利条件。

  当给予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行为以法律保护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水平就成了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普及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就得紧紧跟上。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的急救培训普及率比较高,医疗急救培训使其医疗意外所造成风险几率大大降低。而目前国内的医疗急救培训普及尚在初级阶段,成为制约院前急救成功率的瓶颈。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继续增长、老龄化趋势明显,各种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有可能增加。有关部门应当注重组织、鼓励更多的人员学习急救知识技能,提高普通市民的急救水平。学校、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单位、从事高危作业及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事业单位,也应当组织员工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多管齐下,长期坚持,才能让愿意救人的好人能成功地救人。



责任编辑:admin
最新文章
劳斯莱斯被当街截停 司机遭3名男子… 我国执法部门破获一起危害国家安全… 女子拥有三个"身份" 吹是"中央… “中国法制视点网”被关闭 北仑区司法局四措并举狠抓“新北仑… 利用高人气QQ卖苹果手机、Q币进行… 寓教于乐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政府工作报告若干法治视点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