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重度雾霾席卷多地 党报:有地方罚款取代环保执法
发布时间:2016-12-12 15:26 | 来源:澎湃新闻网(上海)


 全国多地又陷入重度雾霾。蓝天碧水的希冀,法治生威的呼吁,总是在这样的对比时刻更显强烈。依法治理环境,是摆在各级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然而,有的地方作答认真,有的地方却开着小差。以环保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为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然而,这一法条的落实不尽如人意。目前仍有北京、天津、上海等13个省区市政府“按兵不动”。

报告或是不报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动作,而是法定义务。有人说,环保部在今年4月已“面呈答卷”,起到了表率作用,各地应效仿。其实不然。既然各级政府定期向人大报告环保工作情况已经明确为一项法律条款,就必须依法办事,这是法治的硬规定而不是“效仿”的软要求。由此而言,一些地方不报告、不说明、不解释,暴露了环保法治意识的淡薄。

而这种“淡薄”也反衬出现实的骨感,诸如“发展有压力,环保如何填动力”“绿色GDP,还是GDP一片绿”的两难。这主要受制于两种思维。一是“以罚代法”,用罚款取代环保执法,甚至有些地方把重污染企业视为“金主”,动用财政资金代缴罚款;二是“以拖代法”,对待环保督察认认真真、接受环保监督诚诚恳恳,整改落实则马马虎虎甚至推三阻四。如果不能在法律执行上、执行监督上给政府部门戴上“紧箍”,环境治理的法治化也容易沦为摆设。

从这个意义上说,环保报告作为依法治理环境的制度性安排,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决心。这并非是说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履行报告的义务,而是强调,不能因为当地环境治理没有明显改善或未能完成目标而不想报告、不敢报告。事实上,人大监督和依法报告是落实新环保法的“一体两面”,更是倒逼环境治理有效实现的法治举措,不能对法律规定视而不见,更不能患上“拖延症”。

当然,向人大报告,不是形式地“走一遭”,而应深究能否经得起人大代表质询、能否有助于环境治理、能否把人大监督转化为治理动力。从根本上来说,环保报告制度不在于“形式”,更在于“行动”。焕发行动的力量,必须亮出法律执行的利剑,让环保法治理念变成生态保护的地方作为,而这才是看得见的治理。

政府依法,才能引导全社会形成遵法、守法、信法的氛围。一些地方政府不尽环保报告的法定义务,就相当于道路上同时亮起“红绿灯”,前进还是停车变得游移不定,将会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

“什么是你们的义务?是时代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要求是老百姓的心声,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从每级政府向人大报告环境工作情况开始,“依法”应该成为再普通不过的常态,这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才是一片青绿。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非法中介倒卖许可证 上海查获万吨… 青岛海关打掉2个走私固废团伙 抓犯… 上海警方刑拘携程虐童案三名嫌疑人 浙江破系列性木马网络诈骗案 225名… 浙江破系列性木马网络诈骗案 225名… 山西运城一男子:为开半挂做了个假… 黑龙江嘉荫县连续六年近万未成年人… 北京公安打击违法犯罪工作亮点纷呈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