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的要求,我国已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布局了一批尖端技术。日前我国在铁基超导材料、中微子震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干细胞、量子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处于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的跃升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此前也正式征集2021年度管理科学部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
而在地方层面,中关村管委会早在2018年就发布国内首个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针对颠覆性技术周期长、风险大、短期效果不明显等特点,中关村将采取小额起步、逐步加码的支持方式,对于在实施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进入成果转化或产业化阶段的项目,可按照政策每年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累计支持金额最高1亿元。从第二年或第三年起引入科创基金或风险投资参与投资,形成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机制。
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显示,今年我国创新力综合排名保持在第14名,是唯一一个跻身前3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与先发国家仍存在差距。记者获悉,未来在重大项目新形成机制下,国家将开展多组专家并行评审、同步支持多个团队的改革实践,实施“赛马争先”。大力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比80%以上。另外,未来的颠覆性技术项目会压实各方主体责任,着力提升科研项目绩效,并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综合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深入推动管理工作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效能转变。
“不管是顶层设计也好、人才和基础研究也好,只要把握好其本质,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就是好的,而这个本质就是要在思想上放得开、物质上给得足。”对此,盘和林直言。他认为,对应于顶层设计就是要给颠覆性技术创新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引导各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人才和基础研究,要尊重科技研发人员的科研诉求,给予其发展的自由度,同时物质上做好保障,不能让科技创新被高薪高酬挖了“墙角”。(记者 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