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装备”了高科技
发布时间:2020-06-12 08:50 | 来源:科技日报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齐上阵——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装备”了高科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消息一出,受到各方关注。科技日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

  摸清我国灾害风险隐患,这次普查意义重大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我国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背景下,亟待开展综合性的普查,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信息。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意识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所在区域灾害风险特点。

  首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全集”调查

  史培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次普查有3个基本目标: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在历史上都给我国多地带来过沉重打击。通过此次普查,了解孕育和导致主要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各不同区域可能承受自然灾害打击的对象情况,是各方的期待。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过普查,有望获得自然灾害风险主要组成部分的详细信息,可以为开展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以及防治区划制定奠定基础,了解和评估各地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包括各级政府、社会和基层三方面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定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的大小、发展的趋势、空间的格局和相对的位置等。

  遥感等新技术将得到充分应用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覆盖的灾害种类多、涉及部门多、成果形式多、任务综合性极强,被认为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我们将充分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保障任务实施。”史培军说。

  他介绍,在调查过程中,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得到充分应用。如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各类调查和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展示和管理功能,开展各类空间信息统一管理、分析评估和制图;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实现全国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实时在线处理。

  (记者 李 艳)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山东:龙口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公开… 山西省出台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吉林: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让银企… 福建省首场线下招聘会“含金量”满… 广西多举措推动信访法治化建设 黑龙江:多措并举提升乡村环境“颜… 陕西为34万名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山西省建立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长…
推荐文章
十部门发放政策“大礼包” 加大家… 北京集中开工21个重大项目 俄外长:12位国家元首已确定出席俄… 浙江温岭建立“扶企专班+助企专员… 上海推出26条举措稳就业 山西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香港金管局:资金流入港元显示市场… 中国信保累计服务小微企业14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