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2月17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把握“便利”与“安全”的平衡(财经观)
发布时间:2020-02-17 09: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让信息技术进一步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对着屏幕上方的摄像头看一眼,再输入绑定的电话号码,就可以完成支付,感觉很新鲜”“虽然挺方便,不过万一我的脸部信息被‘盗’了怎么办”……作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新生儿”,刷脸支付已开始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也引起不少关注与讨论。

  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怎样在刷脸支付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中寻求平衡?一方面,刷脸支付可以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同时也能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使用刷脸支付后可能导致个人生物信息泄露,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账户安全风险。

  实际上,这种对“便利”与“安全”的讨论,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未曾停止。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加速融合,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创新活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披着创新外衣的伪金融科技。究其实质,这些所谓的“金融科技”并不是什么新理论和技术,要么是为了突破监管的约束,要么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滥用技术,由此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以刷脸支付为例,除了个人生物信息泄露风险外,算法漏洞、非授权支付等也是这种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风险。

  如何把握“便利”与“安全”的平衡?这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和用户等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让信息技术进一步赋能金融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良好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既应鼓励科技创新,又尊重个人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的《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要求,人脸信息采集要坚持“用户授权、最小够用”的原则,同时将原始人脸信息加密存储,与银行账号、身份证号等进行安全隔离。这正是为了有效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增强个人金融账户和身份信息的安全性。从长期来看,个人隐私和信息保护做得好不好,事关金融科技发展的未来,那些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去换取些许便利的行为,一定会得不偿失,影响金融科技的正常、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推出了首批6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主要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握好“便利”与“安全”的平衡,营造良好的金融科技创新环境,才能确保金融科技沿着健康的轨道加速前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葛孟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7日 18 版)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 统筹… 美机构:今年1月史上最热 兰州对国企经营性房产承租方免2月… “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在英国进入审… 响水射阳两港区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 金融为小微企业送上“及时雨”(锐… 全国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 吴海涛:解决过渡司法问题应秉持三…
推荐文章
战“疫“关键时刻,更见中国制度优…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 统筹… 马来西亚经济专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中缅开启2020年联合海洋科考 蒙古和平友好组织为中国防控疫情贡…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柴文睿到任拜会乌… 美机构:今年1月史上最热 日本中小企业扶持机构加强对东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