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十九大·人物|杜亚起:心中必须有对法治的信仰
发布时间:2017-10-24 10:12 | 来源:法制日报——法新网


 □十九大·人物   

 法新网记者 王斗斗

    下班,回家,打开电视,死死盯着,等来那张熟悉的脸——陈满。

    2016年2月1日,陈满,从死缓,到无罪。

    那一刻,杜亚起内心所有的东西,都迸发出来,“那是个纯粹的、个人化的东西。”他自我描述。

    杜亚起,十九大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申诉案件查办二处处长。

    他办案子,有个原则:整个办案过程,不掺杂任何情绪。

    面对当事人,是谴责?同情?肯定?否定?

    在杜亚起脸上,什么都读不出。案件最终没定论,要抛开任何一个事先的、主观的预测和判断。

    “那个时候,你的感情,是要整个都埋在心里的。”杜亚起说。

    “只有案子结果出来了,都公布了,无论是我在法庭上,听着审判长宣告无罪,还是电视机前,看着电视画面,这个时刻,才是属于我自己的。”

    杜亚起曾参与聂树斌案件办理。

    聂案的案发现场,是一块玉米地。多年过去,已被南水北调水渠替代。

    尽管“可能白跑一趟”,杜亚起坚持到现场去。“虽然,我们看见的,只是引水渠,可是再往边上走,有被害人曾经工作的工厂。绕过引水渠,在斜对方,就是当时被害人住的地方。”

    被害人从厂子里出来,骑着自行车,穿过玉米地……人物、时间、位置、距离,清晰印刻在杜亚起脑子里。

    在他办理的陈满案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作案时间。案卷中提到,案发现场边上有一对夫妇证实,在案发当晚7点钟,听到案发现场109号房间,传出呻吟声。

    如果邻居说的是真话,说明在晚上7点,犯罪嫌疑人已经进入犯罪现场,并开始犯罪。杜亚起判断,只有距离非常近,才能听到呻吟声。

    到了这对夫妇家,他们家和109号房,窗对着窗,距离不足两米,完全可以听到声音。

    “这些,仅通过看案卷,是体会不到的。”杜亚起坚持,无论多远、多偏僻,都要到现场去。哪一步没到位,就容易出问题。

    杜亚起办案子,晚上躺在床上,脑袋里会不自觉地“放电影”。

    案发地点、证人、与证人的对话……各种情况,一幕幕。

    申诉案件,多数裁判是没问题的,只有极个别的,属于裁判确有错误,需要再审予以纠正。

    “看大量的案卷,前面10个没问题,20个也没问题,人是很容易放松的。” 杜亚起说,而放松的那一刻,细节容易被忽略掉,这个案子存在的问题,也就难以被发现了。

    做申诉工作,尤其要耐得住寂寞。做刑事申诉24年,杜亚起每办一个案子,都要求自己“当成第一个去办”。要保证每一个存在错误的案件,能够被发现,就要百分百投入。

    杜亚起办理安徽于英生案的突破口,始于现场勘查笔录里,一段关于指纹的描述。

    电话机3枚、梳妆台6枚……笔录结尾处说明,现场共提取指纹26枚。

    再近,细看,在描述指纹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话——双人床的左右床头柜抽屉各拉出10厘米,上有手印。

    抽屉的手印,是谁的?具体有多少枚?怎么没算到26枚里?是不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这些疑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向。

    1993年,杜亚起进入最高检申诉厅,在他看来,这个部门是“司法最后一道关口中的最后一道关口”,责任太大了。

    人,总是该有所敬畏的。对此,他有两重定义:

    对人的生命和自由的敬畏,要求他,必须严格标准,细之又细,去办好案子;

    对法律的敬畏,要求他,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进行相关工作,无论是实体的,还是程序的。

    “从事法律工作,心中必须有对法治的信仰。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去用法律,而在其他时候,就把法律抛一边。”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在任何时候,法律都应该放在心里。”

    法新网北京10月23日讯



责任编辑:高翔
最新文章
俄媒:一架战斗机在印度执行任务时… 药检事件仲裁听证会结束 孙杨:相… 也门政府军打死7名胡塞武装人员 因油价上涨伊朗多地爆发游行 一平… 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崔大庆: 中弹后仍紧紧抓住歹徒的… 天路 中日专家学者探讨两国未来合作方向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