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网记者 姜东良 徐鹏
温暖,是每个人的需要,每个人的渴望。对吸毒人员来说,习惯了歧视和冷漠,大多自暴自弃,沉溺毒瘾。然而,当她们来到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时,感受到的却是温暖、舒适、亲近和被需要,给予她们这份温暖的是她。
她,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医疗康复科科长李芙蓉,她用承诺和奉献为戒毒人员点亮了希望之光。
戒毒人员的“李妈妈”
201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刚刚为住院的婆婆熬好鸡汤的李芙蓉接到了大队值班警察的电话,学员祝某突然晕倒在地,口吐白沫,失去知觉。身为副大队长的她放下手中盛汤的勺子赶到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安排警力、联系救护车、带队到医院抢救,一分钟也不能耽搁。
经诊断,祝某突发脑溢血,入院时瞳孔已放大,生命垂危,经与家属沟通做了开颅手术。从晚上8点到次日5点,李芙蓉一直守护在祝某身边,经抢救,祝某保住了生命。然而,为了看护戒毒人员,李芙蓉竟没顾得上到相隔一层楼婆婆的病房去看上一眼。
正是带着事事以工作为重的情怀,李芙蓉做到了从几十人到百余人100%的谈话率,第一时间准确叫出每一名戒毒人员的姓名,了解每一名戒毒人员的情况,用母爱温暖着每一名戒毒人员,将一个个戒断毒瘾的女性送回到亲人身边。
“每年冬天,她带头为即将解除的家庭困难戒毒人员捐棉衣、出路费,害怕她们出所后冻着、饿着。夏天,她不厌其烦督促戒毒人员多喝水,别中暑了。她还自费购买学习资料给戒毒人员学习文化。”曾经在李芙蓉所在大队当内勤的女警张倩说。
戒毒难,难在解除戒毒后她们的后续照管上。省女子戒毒所所长孙娟说,为了巩固所内戒治效果,李芙蓉组织大队警察进行延伸教育戒治,建立戒毒人员亲属QQ群,随时拨打亲情电话、亲属探访后,在线沟通戒毒人员的表现,家属们都积极响应支持。
此外,李芙蓉还给解除戒毒人员留下手机号,关注她们解除戒毒后的生活,给予精神鼓励和心理引导。”
大队警察的“带头人”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李芙蓉经常说的一句话。2012年8月,李芙蓉担任四大队大队长。四大队是事务大队,既担负着管理教育戒毒人员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全所戒毒人员的伙食管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
在戒毒人员餐厅,李芙蓉提出了“口径一致,严格管理,真诚关心,合力提高”的工作目标,要求大队警察发挥专长、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生活卫生工作的保障作用。日常工作中要求普通警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警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带头值班、带头替班,几乎没有休息日、节假日。
虽然戒毒工作很苦很累,与外界“隔绝”,面临不少危险,但正是在她的示范引领下,即使刚来的年轻警察们,也很快爱上了这份工作。而且,在李芙蓉所在大队,每名警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独挡一面。
严管厚爱,在李芙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大伙眼里,李芙蓉不仅是工作中的大队长,还是生活中的“大姐大”,她把同事们当成自己的亲姐妹看待,谁要是家里有困难,李芙蓉总是安排好一切,让她们放心处理好,不带着顾虑去工作。年轻警察家里有个什么事都喜欢和她商量商量,找她谈谈心给拿个主意。
创新达人“李科长”
2016年,因工作需要,李芙蓉担任医疗康复科科长,负责全所戒毒人员的医疗康复任务。面对戒毒医疗康复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她没有打“退堂鼓”,不会干,抓紧学。
吃饭睡觉时,她都抱着戒毒医疗康复业务知识读本,研究戒毒人员食谱,学习掌握戒毒康复操动作,了解每名患病戒毒人员的病情并组织会诊研讨,虚心接纳意见和建议。学习了掌握了戒毒医疗康复技术后,李芙蓉在工作上少走了不少弯路。
半年过去了,李芙蓉成了戒毒医疗康复工作方面的创新达人。实施电子康复档案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处方式康复训练模式,就是李芙蓉提出的。“特色戒毒康复是大队创新,我们科室是积极的组织者和督促者,不敢揽功。”李芙蓉说。
正是组织和督促,脱毒期戒毒人员康复操和中华医疗保健操有机结合为动静结合、优美舒展的有氧操;推出花样太极、快乐工间操、舞蹈瑜伽等项目;巩固期戒毒人员开展百式普拉提、花样跳绳、呼啦圈等康复训练。
独具特色的戒毒康复训练模式调动了戒毒人员自我锻炼、科学戒毒的积极性,一年来,戒毒人员发病率明显降低,诊断评估合格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
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殊死搏斗的英雄壮举。“因为爱,所以爱。”在戒毒工作岗位上,李芙蓉用爱,让每名戒毒人员感受到她的踏实和情怀,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不管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我们内在的智慧、力量和爱一直都在,只要不断践行,晴天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会温暖自己,也会温暖他人。”李芙蓉时常对戒毒人员说。
感想和体会:
能够参加党的十九大,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不负重托,把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心声带到会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宣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身作则、扎实工作,为山东司法行政事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