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内蒙古长城资源扩容 阿拉善共发现14处烽燧遗址
发布时间:2020-04-22 09:1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21日对外消息指,近日,该盟新发现11处烽燧遗址,加上前期调查时发现的3处汉代烽燧,该盟共发现14处烽燧遗址。

官方消息指,该盟文物局工作人员在阿拉善左旗诺尔公苏木查干敖包嘎查境内的3处汉代烽燧(前期长城资源调查时发现)进行文物安全巡查时,根据烽燧走向,向南开展线路调查,新发现了11处烽燧遗址,共计14处烽燧遗址。

这14处烽燧遗址,间隔4千米左右,自西北向东南,沿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线东缘,经当地达理克庙向豪斯布尔都方向延伸,形成了完整的烽燧线。有的保存较好,形制完整,有的破坏严重。一处因新建信号塔而被毁;另一处只留下一个小石堆,根据地表遗物判断是汉代烽燧遗址,西夏时期有沿用,部分有近代使用痕迹。

文物部门表示,根据烽燧线的走向,此次烽燧遗址的发现,可以初步判断该列燧(列燧是指排列起来连点成线的烽火台),向南进入今甘肃石羊河下游地区,是阿拉善地区自汉代以来,长城边塞防御体系“三纵(东部的贺兰山西麓列燧,中部的笋布尔列燧、雅布赖列燧和此次发现的列燧,西路居延边塞);三横(北部巴丹吉林至乌兰布和沙漠线以北城障列燧,中部狼山余脉北部至温图高勒一线城障列燧和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至陇首山北麓列燧)”的构架更加清晰。

该列燧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阿拉善地区自古以来承接南北和东西的大通道作用,丰富和强化了阿拉善地区历史文化的丝路特性。(李爱平 杨峰)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疫情影响下 “云剧场”能否成为常… 史依弘:爱“折腾”的京剧探险者 世界电影人“云”连线交流 礼赞热血英雄 致敬国家荣光 闭馆背景下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实践与… 保护与开发并举 让大足石刻更有文… 《清明上河图》里的中药铺 中国申遗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
推荐文章
人社部:线上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 日本松下公司将自5月下旬起自主生… 日本政府拟改进印章文化 推动电子… 人社部:已有20省实行养老保险基金… 最高法:去年全国审结知识产权案件… 国务院安委会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 王毅分别同日本外相、土耳其外长通… 郭声琨强调 努力创造让群众安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