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AI写稿也有著作权
发布时间:2020-03-30 10:1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全国首例人工智能作品侵权案。法院对被告上海盈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在其经营的“网贷之家”网站上向公众提供侵权文章内容,以供公众在选定的时间、选定的地点获得的行为进行了一审判决,裁定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的维权费用人民币1500元。由于涉案作品的创作主体并非自然人而是人工智能软件,该案件可谓开启了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先河,对未来人工智能作品创作及传播意义重大。

  近年,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新闻写作、绘画、诗歌写作等诸多领域,有关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学界和实务界。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创作过程?相关人工智能使用人员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创作行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属于具有著作权的作品?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是否应该得到保护?此次案件对围绕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存在的争议进行了探索与回答。

  人工智能作品虽是经由智能软件在技术上生成而来的,但整体上体现了背后主创团队人员的个性化安排、标准选择以及表达意图,其间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这部分同样应该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此次案件对今后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今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作品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社会更广范围内的应用,著作权保护范畴应该从自然人创作向人工智能作品延伸,并就相关细节作出及时调整与修订,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将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备独创性的人工智能生成物认定为作品并进行著作权保护,符合著作权法激励创作的立法宗旨,有利于激励人们主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也有益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著作权法》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来,著作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民众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使得人们的信息表达及书写形式日渐多样化、智能化,然而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一旦侵权行为发生,就须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日常的“触网”行为更需要加强自律。

 


责任编辑:桑尼
最新文章
内蒙古阿拉善再次发现11幅岩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5日开馆 古代没有七彩霓裳?这就给你点“颜… 《国宝很有戏》创新演绎文物故事 博物馆直播为啥这么火 满足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新语) “淘”出来的民俗博物馆 听,土地深处的歌(名师谈艺)
推荐文章
克罗地亚从中国采购的首批防疫物资… 商务部:促增量稳存量 实现全年稳… 扶贫出实招 进展有监督 科技部与财政部开展“百城百园”行… 东京奥运会开幕时间可能是2021年7…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 国家发改委:支持拥有全货机机队的… 国家邮政局:邮政、顺丰、圆通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