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留住精湛工艺 守护文化根脉—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优秀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6 10:02 | 来源:中国法制与新闻网


从江岜沙黑苗绘制图案工具 贾煜洲 摄
采访布依族枫香防染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
广西隆林红头苗蜡染工艺录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农业人口日趋城镇化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巨大冲击而频临失传的境地。为此,摸清、梳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家底儿,记录、保存好制作技艺的珍贵资料,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工艺价值、文化精髓与创造智慧,从而推动少数民族防染工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近日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优秀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为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防染工艺传承的现状与当代保护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素材价值。项目建立在以人类文化学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防染工艺第一手资料为素材,以生态文化学分析研究为手段,以综合研究、比对研究为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中进行多年的考察、研究、整理。同时,这也是近年来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首次做出的详细记录,并在分析研究防染工艺所呈现的图案内涵、图案造型、图案设计方法、生活应用方式与艺术审美个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深层的文化解读。
      不忘初心——以使命目标为研究动力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贾京生,多年来从事染织艺术设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染织艺术设计、理论与历史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是他田野调查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研究探索最久的一个研究项目,期间经过历时7年撰写国家精品课核心教材《蜡染艺术教程设计》的积累和清华校级课题《民间手工蜡染技艺传承与应用》3 年田野调查的铺垫,又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3 年田野考察与研究,最终以60万字的专著稿《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10 篇论文(含核心期刊2篇)顺利结题,并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中心组织的项目结项中,被5位权威专家一致评为“优秀”,从而最终评定为 “优秀”等级。这也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今年组织的首批19个项目中唯一的“优秀”项目。
      当被问及为何会长期关注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时,贾京生表示,源自一种对初心的坚守“。每年暑假,我都要带学生到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考察少数民族刺绣、印染、服装以及文化习俗等。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被它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与人情味所吸引,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艺术所吸引而开始了漫长的关注与研究。” 在贾京生眼中,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当中有很多的高超智慧和精湛艺术值得研究。“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智慧、艺术、样式保留传承下来,经过一定的提炼或转化,用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与生活中。中国民族传统工艺文化需要去挖掘精髓,将工匠技艺及其背后的执着精神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20年来,贾京生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心态从事田野考察、文献研究和撰写研究专著的工作,体现了一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坚守初心与牢记使命的担当作为。“现在国家提倡的四个自信,其中一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如果一个民族文化都不自信了,就会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也就不会自信与自觉地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强调文化自信与坚守初心,就是要重新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价值,挖掘民族文化中优秀精髓,传承民族文化智慧与民族艺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对少数民族非遗方面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贾京生说 。
      足至万里—— 以田野考察为研究基石
     “我从事手工蜡染设计教学与研究已有20余年了,在一次次的采风过程中,从只是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到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逐渐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遍及村村寨寨的素材是图书馆、资料室里所没有的,只有靠我们深入到乡间去、到田野里去发掘。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族群有语言而有文字,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贾京生回忆起前不久的贵州行时说道,“以苗族为例,除了靠苗族古歌传承历史,另外一个载体就是他们的服装,通过服饰上的刺绣、蜡染、织锦图案,来讲述本民族的历史故事、文化习俗、观念信仰。我们这次在织金苗寨里发现苗族服饰袖子有四道颜色,据当地老人说,这象征了苗族的四次迁徙,可以说是承载了文字叙事的功能。尤其像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收集与整理,那么现存丰富的工艺智慧和多样的艺术价值的原始资料就会濒临灭绝,珍贵的遗产就会在我们这代手里丢失。”
海南岛苗族蜡染工具 贾煜洲 摄
     从白裤瑶粘膏染到布依族枫香染,从苗族蜡染到白族、彝族扎染,贾京生对于西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这背后离不开他深入贵州、云南、广西、海南、湖南、四川六省考察的积累与思考。13年间,他带领学生们走访了近200余个村寨,足迹遍布西南89个县、市,涉及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瑶族、白族、畲族、仡佬族等,拍摄图片12万余张,采访录音整理和文字记录文字10万余字,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为他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最终获得了丰硕的创新研究成果,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
      触类旁通——融合多种研究方法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贾京生始终在思考如何在田野调查中获取更准确、真实、全面的一手资料?由于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在文献中既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现状的现实描述,只有依靠田野考察、实地探寻才能挖掘到更多的真实而准确的信息。为此,贾京生年复一年地采访了许多少数民族族群中的工艺传承人与技艺高手,如丹寨县苗族蜡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阿勇、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光成、南丹县白裤瑶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金秀等,在了解、拍摄防染工艺制作的全过程同时,留下了大量文字、影像和实物素材。为了提高获取信息的专业性以及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理论知识,贵州苗族蜡染研究专家杨文斌,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原馆长吴光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等专家也都是贾京生拜访过的对象,在一次次促膝谈心中,学者们的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防染工艺的研究逐步走向全面、系统、深入。
      随着研究一步步展开,贾京生从蜡染设计教学慢慢深入到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研究,从对粘膏染、枫香染、扎染的工艺研究,最终深入到传统防染工艺文化领域的研究。从物品、技艺的研究,延展到文化与美学研究,这种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最终由面到体的过程,也让贾京生由对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全方位研究,逐渐上升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论探索、设计方式的研究和审美趣味的探寻。 
       从宏观的学术价值而言,该课题系统整理并记录下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现状,以著作形式留下了农耕时代文化的历史记忆,保留下少数民族多样化的文化智慧与独特性的艺术创造,不仅具有久远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当代设计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理论价值。
     从微观的工艺角度而言,贾京生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分析现存防染工艺的地域分布与民族类型,对防染工艺族群类型、工艺特色进行的细致梳理、解读与记录,也为深入研究传统的防染工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具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贵州苗族在绘制蜡染图案 贾煜洲 摄
     春华秋实——以耕耘探宝为乐而无怨无悔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一首民谣:高山瑶、矮山苗,平地汉族居,壮侗居山槽。“苗族与瑶族几乎全住在高山野林山地之中,那些能找到宝藏的‘地方’,也都是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地方。然而对贾京生和他的团队而言,路途艰险都不算什么,田野考察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不通,由于调研对象是苗、瑶、布依、彝、水、仡佬等族群,有语言而无文字。有时为了证实防染工艺中的一套工具,一种材料,亦或是制靛浸染的过程,都要千里迢迢前去考证。“少数民族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工艺、精美的服饰,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吸引着我一直在探寻‘宝贝’的路上。”贾京生说 。
      研究过程中,团队的默契合作是做好田野调查工作的重要基础。 2017年届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贾煜洲回忆起2010年暑假,第一次跟随父亲到广西做防染工艺考察,还是历历在目。“随着考察范围越来越大,走过的村寨越来越多,我逐渐被少数民族服饰的美所吸引,为其工艺中蕴含的大智慧所叹服,也为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所感动。十年时间,让我从一个田野考察和项目研究的小助手,成长为可以独立承担考察过程中图片影像记录、采集、整理工作者,直到成为变成一个非遗保护领域的研究者。”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硕士毕业设计作品《梦幻苗语——蝴蝶妈妈》(系列装置艺术)便是在十年田野考察的积淀下,将苗族传统图案之美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出苗族神秘、梦幻的意境。
     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201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赵雪园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回忆起项目研究期间的点点滴滴还是颇有感触。“田野调查的资料研究需要研究人员默默观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不分巨细的捕捉、筛选每一个信息,这也是一个磨砺耐心和严谨态度的过程。”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面对精湛的防染技艺即将失传的危机,课题组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思考。“在传承人对其文化内涵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时,我就在想,不如先把原真的工艺技艺收集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回到学校,面对走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带回来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庞杂的语音资料里如何提取更多有效信息?这一过程恰恰锻炼了我在田野调查素材库建设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2018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黎光辉说。
    虽然研究课题暂告一段落了,但贾京生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研究的脚步,依然在边远的山区村寨搜寻、记录、整理、研究、分析着西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依然在传承、保护、弘扬、传播西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着。
    专家点评 :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京生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项目号:14BG082),通过田野调查和研究,基本厘清我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地域分布及生存现状,从民俗学和设计学视角,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工艺图案造型规律和应用范围。成果创新之处在于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详释,进行了详尽的田野调查,从专业和文化综合角度据实记录了各调研点“防染”的原材料、工具和工艺流程,并对如何传承少数民族“防染”提出建议,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现状的专业纪实具有重要价值,为传承及活化中国少数民族“防染”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成果研究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与实物调研结合的方法,经过长达十年的细致调研,梳理出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民族类型及族群特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过程、工艺上的异同与传承现状,系统解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图案造型与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题基于“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田野调研与实践为基础,全面纪录与梳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表现方法、生活应用方式及艺术审美个性解读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生态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有力地诠释了课题所传递出的社会文化、艺术审美及现代价值。 
     同时,课题在选择研究载体的多维模式及防染工艺的传承方法研究上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及方法,能够将具有典型意义的工艺及代表性的艺术特色进行归纳,取得了较高的成果,值得推广。
     该项研究工作量巨大,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课题研究言之有物,成果观点鲜明,行文流畅,完整地表达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内容。
     连晓芳整理 (本文来自7月24日《中国文化报》第八版整版的文图)
 
 
 



责任编辑:高鹏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