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阿来对话三十国汉学家:希望将美好带给各国读者
发布时间:2019-08-23 10:48 | 来源:中新社


2019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阿来21日应邀出席“故事沟通世界:阿来对话三十国汉学家”活动。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作家阿来。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一开场阿来的一番话就和在座各国汉学家拉近了距离——他风趣地表示自己也是个“译者”,从事文学写作三十年来,每一次写作实际上也经历了一次翻译的过程,从藏语方言,到藏语普通话,再到中文普通话,这也是在脑海中的一个翻译过程。

阿来的《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遥远的温泉》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意、俄等二十余种语言,在世界被广泛翻译和传播。

“很多读者说,我的作品中有一些普通话中不常见的表达,比如‘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这其实是藏文中的一种祝福方式。因为西藏多山,道路大多弯弯曲曲,很少有笔直的道路。人也一样,一生多半坎坷。‘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实际上就是祝愿对方,一帆风顺。”

阿来的新作品《云中记》是被汉学家们提得最多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2008年汶川地震。故事发生地在云中村,一个300多人的藏族村落发生地震后,伤亡多达100余人。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村里的祭师因为惦念死者,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墨西哥汉学家罗豹鹿也在翻译《云中记》,他很想知道阿来对于灵魂的理解。阿来直言,“我不确定有没有鬼魂,但我希望有。”

汶川地震时,面对死难的亲人,人们都悲痛欲绝,痛哭不止。当年在地震现场目睹种种惨状的阿来,从那时起就不断思考面对死亡的方式。“汶川地震中,我们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生命洗礼,对生命、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而对于如此重大严肃的文学题材,阿来足足酝酿了10年方敢动笔。

印度汉学家黎明则好奇为何要等十年。阿来解释,地震刚结束时看见死亡,只能想到绝望。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让受灾的人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非常困难。例如一对夫妇失去上中学的孩子,他们可能想再要一个孩子,但在欢迎新生命的同时又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好像生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忘记死去的儿子。同理,失去另一半的丈夫或妻子,在重新组织家庭后,都背负了对死去伴侣的记忆。

“如果震后第一天就写,只会写出单纯的悲伤和黑暗。但是文学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十年纪念的时候,我通过书写文学,希望忘记灾难的沉重。事实上,写出来之后,沉重的记忆还在,但至少没那么黑暗了。”

阿来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要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艰难中发现希望,要去发现人性中最伟大的地方。“我希望借助汉学家们的翻译,将这种美好带给各个国家的人。”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