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中国当代作家论》新书发布:对作家的细读与还原
发布时间:2019-08-23 10:1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当代作家论》新书发布:对作家的细读与还原

  小新 摄

   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高凯)以作品认识作家,以作家认识时代,《中国当代作家论》再推新著,一部《于坚论》不仅还原了著名诗人于坚的创作和境遇,更于其中呈现出其作品内在的精神联系。

  “作家论”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同时也代表了现代文学研究最高水平。《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采用专著的形式,一位研究者专注于一位作家,以一对一方式全面梳理作家的生平、和品,覆盖作家的创作历程与所有作品,结合时代风貌、社会思潮,以客观、理性、对话的态度,深入研究作家的精神构成,透彻解析作品的精神实质。

  22日,《中国当代作家论》新书分享会举办。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商震,青年批评家、青年诗人李壮,诗人、批评家、《于坚论》作者霍俊明参加了此次活动。

  于坚,“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这本关于于坚的专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人论”“文本细读”和“文学批评”甚至“文化研究”,而更像是随笔、对话(潜对话)、印象记、读后感、杂谈、传记、索隐和评注。作者用诗人批评家的方式细读和还原于坚,在随意、散漫的氛围中寻找于坚诗歌、散文内部的秘密和多样性。

  商震认为,霍俊明对于坚的诗做出了有自己观点的评价,没有数据的堆砌与统计学意义上的评论,而是带有个人感情的、有着强烈思想情感判断的评论,为这本书赋予了文学价值。

  李壮评价说,霍俊明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不一样的文字,区别于套路化的文字。霍俊明的独特文学魅力在于他的文字中有着生命情感的注入。

  谈到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霍俊明看来,他想将自己的观点文字化并给更多的灵魂来看,文字即是批评家与读者之间灵魂互通的通道。而诗歌的风格与诗人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霍俊明眼中的文学评论,需要有生命感、鲜活起来并与文学联系起来。

  此次一同推出的还有《苏童论》《刘恒论》等共6部作品。(完)

 


责任编辑:桑妮
最新文章
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课本里的长城 聚焦现实题材 描绘蓬勃气象 “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 非遗地理标志,不该被遗忘 百年李少春 千秋传戏人
推荐文章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2届年会在马尼… 第七十四集团军扎实组织预任参谋集… 中国综合品牌展览会在多米尼加举行 乌克兰愿“合理妥协”以推动四国峰… 日本10月出口额同比下降9.2% 古特雷斯对美国政府犹太人定居点政…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乘客增加 国际航… 中国代表呼吁加强上合组织与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