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综合应用成本 智能+赋能船舶工业
发布时间:2019-04-24 14:03 |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在高速公路上,携带各种“黑科技”的智能汽车已经能完成自动换道超车;在空中,高飞的无人机能在短时间内将货物安全准确地送达客户。在海上,当一艘笨重的大型船舶遇上智能化浪潮,会如何变身?

  全船信息在线共享、提供合理航行方向、智能监测船舶能耗、给出维护管理意见……去年11月,全球首艘智能超大型矿砂船“明远号”正式交付,这艘由我国船企设计并建造的船舶实现了人们对于“智能船舶”的想象,也在我国智能船舶发展进程中立下一块里程碑。

  船舶制造是典型的离散式生产,船厂空间范围大,船舶建造工期长,工艺流程相对复杂,究竟为何要让船舶变得更智能?

  对企业发展而言,智能船舶将有效提升船企的竞争力。“通过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和改造,相应的工序生产效率提高了40%—400%,产品建造周期缩短15%—20%,稳定保障了企业效益。”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潘志远介绍,目前公司70%的订单来自国际市场,二级市场上平均船价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

  “智能船舶代表船东需求的新方向。”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琦说,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大力推动实施“E—航海”战略,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等比较优势的智能船舶是未来船舶发展的重要趋势。

  “据了解,我国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到1/3,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更大,要改变这一局面,智能制造是一条重要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发展智能船舶,推动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优化提升,能有效缩短研制周期,提高造船效率,降低综合应用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船舶也是我国智能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智能船舶技术应用已成为发展智能航运的核心要素。”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透露,未来将建立智能船舶、智能航保等智能航运试点。

  尽管智能船舶已初见成效,但不少企业反映还存在发展难题。在观念上,一些企业还在长期发展和短期效益之间徘徊不定。“当前航运市场持续不景气,很多企业认为智能化转型必将增加企业盈利压力,无法坚定智能化转型决心。”潘志远说。在技术上,还面临原有设备系统与网络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

  王琦认为,目前船级规范对设备定义还停留在单个独立设备系统上,需要完善和修订。

  全面提升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着力?

  辛国斌指出,当前,共性技术、基础部件、关键技术供给不足是发展智能船舶的薄弱环节,依靠单个企业解决不了,要注意发挥行业内外力量,以重点项目为牵引进行研发和应用,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短板。

  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化、网络化,接下来要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工业生态,注重积累数据信息资源,提升智能船舶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辛国斌介绍,此外,要在标准规范引领上下功夫,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制修订,研究智能船舶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建立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记者 王政 韩鑫)



责任编辑:朱明宇
最新文章
明略科技发布数据中台战略 助力企… 北京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人才近4万人 … 识人、识车、识商品 视觉识别让生… 甘肃试水AI课堂 为教育插上人工智… 高文院士:10年后人类社会将进入智… 智能化是信息化高级阶段 无人作战如何冲击战争伦理 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从未知而来…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