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第十届尚权刑辩论坛在京举行。这是一个已经办出品牌的论坛,主办方为专注刑事的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尚权所成立十年了,围绕刑事辩护的论坛也办了十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检法机关的领导以及律界精英共40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着力推动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半毫米”。
新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始于198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而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修改则被视为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开始。如今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已经二十年。二十年来,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在摸索中逐渐成型。司法体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以及律师体制改革的发展等等问题都广受关注。尽管依旧有很多不足,但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未来可期!
本次尚权刑辩论坛的主题即以此命题为: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发展与展望,旨在回顾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得失成败,探讨刑事诉讼的具体问题,展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未来。
本届论坛共有六个分议题:
第一单元——开篇: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得失。此次论坛可谓大腕云集,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北京大学教授储槐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樊崇义、原中华全国律师学会会长高宗泽、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静村参与了此次会议。在五位重量级学者的第一轮发言中,尤让现场人员感动的是,白发苍苍的徐静村教授,用一堂课的时间站着为现场的与会人员讲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以审判为中心”。最后,他希望刑辩律师们带着“仁心侠气”继续前行。
第二单元议题为有效辩护的理论与实践。刑事诉讼中的有效辩护原则已逐步在我国刑事司法准则中确立起来。但是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辩护制度方面与有效辩护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使司法实践中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辩护。有效辩护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如何确定有效辩护的标准、如何完善有效辩护制度是本届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单元议题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律师作用。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修正案,专门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2016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会议当天这个单元被讨论得尤为热烈。来自法院的工作人员认为,在案多人少的现实情况下,速裁程序的探索和运用有利于解决实务工作中的难题。一位区级法院的副院长对本刊记者说,在涉及一些打架斗殴、交通事故和经济纠纷的案件中,比较适合速裁程序。但这位副院长强调,看似开庭15分钟就结束的案件,是基于法官对案情和证据前期的充分了解和沟通之上的。但是现场的一位专家表达了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及刑事速裁程序的担心,他觉得这可能导致在专注效率时影响到公平,他甚至强调在公平和效率面前,要首先考虑公平问题。
第四单元议题为司法改革中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如何完善、如何普及,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应用问题备受关注。当天会场,有专家呼吁国家增加对法援律师的待遇得到了共鸣。
第五单元议题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提出司法人员和律师之间构筑新型的良性互动关系的24字方针:“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支持、互相监督,正当交往、良性互动。”并且指出,建立新型关系,主动权在政法机关。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具体含义,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要克服哪些困难等,会议当天进行了比较充分地讨论。 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虎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他用实例说明了在刑事诉讼中检法冲突、控辩冲突以及辨审冲突的存在,以及如何看待三方关系。
第六单元:律师体制改革与刑事辩护。律师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完善,以律师为主体的法律服务市场开始形成。在此背景下,律师体制改革的发展带来哪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改革该往何处去?这些问题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本次论坛探讨的主题全部围绕刑事辩护领域的最新或者争议比较多的领域展开。不论是处于刑事辩护一线的律师们还是来自检、法的嘉宾,以及刑事诉讼领域的专家,发言都很务实认真,用一位与会人员的话说“发言没有走过场”。与会很多人员向本刊记者表示:“不虚此行,收获满满。”就连徐静村教授也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表示:“这是我最近参加的最好的一个会议。”(焦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