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网记者周斌葛晓阳文/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林维挂职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8个月以来,曾因如何作出死刑复核裁定犹豫不决,也曾为自己的意见被最高法司法解释吸收兴奋不已。
1月19日下午,在最高法召开的挂职学者、法律研修学者、实习生座谈会上,林维与最高法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互动时说:“紧张、充实、责任、担当是我挂职的最深感触。”
挂职学者审案调研很忙活
在中国法学会第八届WTO与中国论坛优秀论文评比中,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荣获唯一的一等奖。获此奖项与刘敬东司法实践知识的快速增长有莫大关系,这得感谢他挂职最高法民四庭副庭长的经历。
以审判长身份参加案件审理,开展工作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起草相关司法解释,指导自贸区法院建设、重大涉外敏感案件审判工作……最高法民四庭副庭长应该做的工作,刘敬东一样没有落下。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承担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工作的最高法民四庭责任重大。刘敬东积极参与制定“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和服务若干意见”、涉外渔业若干问题司法解释、海事法院管辖范围司法解释等多个法律文件。及时跟踪南海仲裁案、TPP等重大事件进展,做出专业的研判报告。
为给领导决策提供精准信息,刘敬东带领几名学生翻译了南海仲裁案相关裁决和资料,多达15万字。
林维挂职期间,则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杀不杀”上。纠结、犹豫甚至反复,毕竟人命关天,这位死刑复核法官必须斟酌再三,小心谨慎。
林维坦言,复核过程中,有时与承办人、合议庭一致意见有冲突,他必定召集合议庭成员反复就相关问题再三研究,务求办成铁案,确保司法公正。
林维说,法学理论不仅仅停留在书本、止步于书房,才会获得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挂职让刘敬东深深感受到,当前我国国际法学理论与我国所处国际地位、对外战略以及涉外司法实践之间还有很大差距,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的决心。
研修学者负责项目汲养分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漆彤,去年10月成为首批最高法法律研修学者。3个月来,他6次来北京参加最高法民四庭内部专题会议及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漆彤说,理论与实践脱节一直困扰我国法律界,理论研究者并不是不关心实践问题,而是缺乏接触实践的机会,“最高法是中国司法实践中各种重大疑难法律问题的最终汇集点,能够来到这里深入接触疑难法律问题,机会难得”。
据了解,在司法机关建立研修学者制度是一项开创性工作,研修学者主要采取项目课题制,专家学者到最高法可以不固定岗位、不固定工作时限和职责,通过负责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工作。
漆彤参与了最高法民四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我国司法审判工作影响”课题组前期研究及最终报告的文字工作,组织并翻译了TPP投资章节及附件共900余页文献。
同为最高法法律研修学者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袁钢,目前在最高法赔偿委员会办公室研修《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有关问题研究》项目。虽然办公场所紧张,但最高法赔偿办还是为他安排了专门办公地点。
袁钢参与了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司法救助制度实施情况的调研结果总结、反馈工作,参与了司法救助等5部法律文件的起草。
袁钢说,法律研修学者制度使高校教师有机会真正扎根于法律实务部门,直接汲取第一手、最全面的养分。这项制度牵动了法律院校和法律实务部门间的协作,牵连了法学研究与法律实务间的互动。
法律实习生跟随导师了解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燕林祺目前在最高法民三庭实习。3个月来,很多次她走出办公大楼时已经夜深人静。
据了解,法律实习生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制,实习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或实习书记员,全面了解我国审判实践活动,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国情教育。实习部门指定业务能力突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优秀法官担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培养。
近距离接触之前只能在电视或者新闻中见到的最高法的法官,燕林祺在耳濡目染中树立了公正司法理念。
燕林祺说,在最高法实习的每一天都感受着法官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为办理好一个疑难案件,从合议庭内部合议到审判长联席会议讨论再到集中全体法官的智慧,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这让我认识到公平正义来之不易,也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法律人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和职责”。
忙、严、实,是在最高法刑庭实习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泓翔的感受。作为首批实习生,忙碌的工作让赵泓翔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赵泓翔认为,法律实习生制度建立了一个好平台,实习生可以从实践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提升法学实务能力。
赵泓翔更重要的收获是对法官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的感悟。他说:“我看到身边法官对公平正义、法治、良知以及对法官执业精神的孜孜追求和努力坚守,我看到也相信每名法官都可以成为燃灯者。”
法制网北京1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