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借壳上市9年兴衰记:壳资源供大于求 借壳案例连续3年跌至个位数
发布时间:2020-05-20 11:31 | 来源:证券日报


  曾经在两市被热炒的壳公司,近年沦为“鸡肋”。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近9年来的借壳上市成功案例可知,2014年至2016年,两市借壳上市成功案例延续3年的高峰期后,借壳上市在最近3年(即2017年至2019年)出现了大幅回落,历年成功案例均仅为个位数。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2017年后,证券市场开始进行改革,一方面大幅提高了借壳的难度;另一方面加快了IPO审核的速度,加上借壳重组在清理资产、规定时限等方面的难度加大等,都明显抑制了壳资源的交易。“目前,壳资源供大于求。”

  最近3年,“借壳上市”资本运作手法降温明显。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9年间成功的借壳上市案例分别是4起、15起、16起、24起、34起、29起、8起、5起、9起。而今年以来,仅有3起成功案例。

  对此现象,沈萌认为,证券市场改革“一方面大幅提高了借壳的难度,特别是比照IPO的标准,降低了很多借壳方的意愿,另一方面加快了IPO审核的速度,减少排队等候的周期。加上借壳重组在清理资产、规定时限等方面的难度加大,特别是注册制的循序推出,都明显抑制了壳资源的交易。”

  不过,“壳资源依旧有价值,毕竟还有很多连注册制都难达标的企业想上市,但(壳资源需求)数量急剧减少。”沈萌说,对于两市当前的小市值公司而言,通过并购做资产重组仍然可以做大,但这不一定是借壳。

  沈萌分析称,此前,“一些壳资源虽然没有到戴帽ST的境地,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会导致资产重组进展不顺。而未来包括科创板和创业板的IPO门槛进一步放宽,企业对借壳的需求会进一步萎缩。”

  需求的减弱,也使得二级市场对“炒壳”出现了明显的退热。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以5月18日收盘价计算,总市值低于10亿元的公司有超过20家,其中,这些公司基本全是ST类企业。

  结合ST类公司的业绩可知,不少ST类公司,依靠自身力量重回正常经营轨道比较困难。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83家ST类公司的风险预测类型为“可能暂停上市”。遭到这一风险预测,主要由于大多ST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且最新业绩预告续亏。”而另有55家公司被业绩预测为“可能不变”(ST状态)。这主要由于其中大多公司“最新年报盈利,但最新业绩一期业绩亏损,或最新业绩预亏等。”

   除了业绩难现好转,面值退市也成了悬在许多公司头上的利剑。

  5月13日,ST锐电进入退市整理期,成为今年首家面值退市股;天广中茂也在5月份宣布,4月9日至5月11日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自5月12日开市起停牌,深圳证券交易所自公司股票停牌起15个交易日内作出公司股票是否终止上市的决定。

  随着面值退市公司的增多,综合政策的影响以及小市值公司不再受追捧等现象,关于壳资源热度减退的话题再度出现。

  综合来看,“壳资源目前供大于求。”沈萌表示,此前,有一些公司上市之后就想着卖壳,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借壳上市的过程中,“‘洗壳’的成本也比较高,除了资产置换或处理的成本外,还有很多隐性成本,例如一些表面看无伤大雅,但换了实控人就会暴露出来的问题,诸如上述也‘劝退’了很多想借壳的优质资产。此外,以前企业认为借壳是快速上市的捷径,但在现有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借壳的性价比已经很差了。”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境内外市场环境巨变 中概股又到上… A股风口要变?150亿资金大举撤离 … 全国政协委员其实:金融科技赋能 … 借钱借成“大股东” 深圳国资或间… 金科文化去年巨亏28亿 吃到商誉减… 亚太药业收深交所问询函 涉及偿债… 调整压力不减 可转债扎堆跌破面值 解禁潮来袭 超八成上市银行仍陷“…
推荐文章
公开挂牌督办!青岛今年12件36项市… 山东:老旧小区改造探索“统筹平衡… 山东近40所高校公布开学时间 分期… 山东出台措施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 山东老旧小区改造将探索“统筹平衡… 山东攻坚:“跑一次”是上限,“不… 扎实推进外贸稳定高质量发展 全国81城发贷款免息券 有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