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3万亿元 未来行业治理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9-09-27 09:56 | 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私募基金尤其是股权创投基金快速发展,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为创新资本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304家,备案基金77722只,管理资产规模达13.33万亿元。

  数据显示,2018年,私募基金投向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本金新增1.22万亿元,相当于同期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6.3%;2019年投向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本金新增2514亿元,相当于同期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9%。

 

  回顾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自2013年6月开始,基金法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统一规范,并明确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由行业协会实施登记备案和行业自律。此后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在各方努力探索下,私募基金行业治理不断迈出探索步伐。

  2017年12月以来,私募基金登记备案迈入注册式发展和信用运用期。这一时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私募基金备案须知》先后发布并更新,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落实信义义务、反欺诈、促进资本形成”三大工作目标。

  “形成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的共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近日在2019年中国母基金峰会暨首届鹭江创投论坛上指出,表面上看,登记备案是协会审核规则与市场机构行为之间的博弈过程,实质上是行业治理规律与市场发展规律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认识私募基金自律管理与发展中的成就和不足。

  洪磊介绍,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因制度供给短缺、各方对行业本质和监管规律认识不足等原因,面临管理人登记“集团化”问题、无展业能力机构出清问题、伪资管问题、销售适当性问题等困扰。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要继续坚持树立和传递“非持牌、受监管、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在登记备案工作中切实平衡好审核质量、办理效率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推动行业充分理解并回归信义义务,防范利益冲突,促进资本形成,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此,洪磊表示,将从六个方面优化私募基金治理,激发创新投资活力。一是进一步提升登记备案标准化和透明度,提升合理预期与合规自觉。二是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公示,让市场评判,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筑牢信义义务专业化市场约束。四是用好大数据信用工具,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夯实差异化、精准化管理基础。五是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落实行业发展正当诉求。六是推动央地分工协调联动,建立司法、行政和自律三位一体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张彤
最新文章
三季度9家公司“非货”基金规模超2… 公募基金投顾开闸 5家公司获首批… 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满月” 四大… 五家公募启动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 基金产品注册走快速通道 从上报到… 六部门发文 细化创投基金产业投资… 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启动 将… 二季度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前20…
推荐文章
欧空局未来三年重点投资深空与月球… 补给舰首次接受民船补给 “随营军校”加速孵化新型战训人才 强军路上,树起“生命线”的时代标… 打造“空地一体”的战斗小组 当海军10950天,老兵第一次登上军… 北约实战部署“联合地面监视系统” 武器进口变出口 印度转型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