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的冬季,夜里也很寒冷。南宁市民族大道一行人地下通道内,50多岁的李义兵裹着薄薄的被单,蜷缩在通道出口处。他无家可归,晚上只能睡在这个通道里。
随着气温下降,各省份相继出台城市流浪人员冬日救助计划。但由于流动性大、身份数据不完整、部分人员不愿接受救助,仍有不少流浪者在寒夜苦熬;而“发现难”“管理难”等瓶颈和薄弱环节,也让各地一些救助机构“有心无力”。
很多流浪者不愿去救助站
寒冬来临,流浪乞讨人员却不愿意去免费提供食宿的救助站。数据显示,南宁市2015年救助流浪人员超过1万人,但入站接受救助的只有4879人。
李义兵进过两次救助站,他说:“整天把人关在里面,出入都不自由,在外面还能讨些钱捡些空瓶子卖,不想去。”
记者采访发现,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丧失劳动能力被迫流浪者和以乞讨维生的习惯性流浪者。
南宁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林源林介绍,南宁市被迫流浪、再以乞讨维生者占了7成左右,有一半以上确实需要帮助。但由于职业乞讨者和被迫流浪者难以分辨,一些市民已不再愿意向流浪者施以援手。
南宁市救助管理站数据显示,接受入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中,大部分是身体健康的青壮年,有生理疾病或精神障碍者只一成,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比例不到20%。
救助站面临发现难管理难
“主要是发现难。”河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石太林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多分散在城乡接合地区,隐蔽性很强。北京市西城区救助站站长杨东振说:“每天3辆救助车全天候巡视,只能是发现一个救助一个。”
林源林介绍,2015年12月1日启动“寒冬送温暖”行动以来,南宁市救助站已救助千余人,愿意进站的不到500人。
“对于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为他们发放棉衣棉被和食物。”林源林说,南宁市已发动各街道办、社区和交警联合巡查,对不愿意进站的人员定期寻访,但“随着天气变冷,人员流动会更加频繁,救助管理会更困难”。
“救助对象进站需自愿,这里有吃有住,但不能继续乞讨拾荒,职业乞讨者是不愿进站的。”石太林表示。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只对流浪人员进行临时性社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救助对象仅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这表示,救助站的救助不但有期限,某些流浪在外的人甚至无法得到救助。
加强救助管理各方需更给力
如何让流浪群体获得更好的救助,考验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智慧。专家认为,从救助制度设计上确保对流浪人员的救助才是治本之策,应从源头抓起并加强后期救助。
“我国基层政府救助体系不完善,农村养老机构不健全,一些农村孤寡人员只好到城市流浪。”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救助流浪人员应区别对待,对于户籍信息明确且有劳动能力的流浪者,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以“投亲靠友”的形式进行救助;对于确实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者,我国城镇和农村都有相应的保险制度,基层政府应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安置,从源头上避免他们流落在城市。
目前,我国流浪人员救助主要靠各级民政部门。杨东振说,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团队等开展街面服务,对于不愿接受政府救助者,由专业社工辅助救助。
新华社记者 赵刚 孙琪 林苗苗
据新华社南宁1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