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访问法新网!·首页·关于我们·杂志订阅·广告征订·理事单位·人员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阐述中国法治特色,弘扬中国法治精神,《法制与新闻》官方网站
打造魅力独具的宜居家园
发布时间:2017-10-13 11:03 | 来源:宜兴日报


 原标题:打造魅力独具的宜居家园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朴素地道出了城市承载的“家园梦想”。从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城,到整洁有序的老旧城区;从景色宜人的城市“会客厅”,到沁人心脾的景区绿地;从高速快捷的宁杭高铁,到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城市,宜兴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日益优化,一个城市魅力独具、市民普遍肯定的宜居之城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精心筑城,

城市形态功能更优

2017年1月,市博物馆开馆, “东氿之花”完全绽放。自2015年底各场馆陆续开放以来,宜兴文化中心已成为陶都市民心中文化气息最浓的聚集地,成为享受高雅艺术、感受历史文化、体验科技奥秘、遨游知识海洋的精神家园。这个我市公共建设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不仅成为宜兴首个获得鲁班奖的群体建筑,更有力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品质。近五年来,围绕推动城市功能、品质、品位提升的目标,我市城市建设重点逐渐从扩张型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建的“人本化”色彩更加鲜明。

新城满载着城市未来。在城东,近五年中,宜兴文化中心、城东菜场等功能性载体相继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启用,万达广场、八佰伴购物中心等大型综合体先后开业,市实验小学城东分校等建成,新庄大桥、梅林大桥通车……伴随着各类工程的稳步推进,城市功能更加丰富、交通出行更加通畅、生活更加舒适宜人、城市更具亲和力。为了把最好的滨水空间留给市民,景观绿化建设突出“以水带园”,相继建成了北市河公园景观、洑溪河公园提升等一批绿化景观项目,今年又启动了枫隐公园、枫隐广场建设。公园广场内,绿树、红花、碧水、亭台相映成趣,充分彰显了绿色生态花园城市特色。

城东闹猛,其他区域也同样精彩。2013年,我市首个公租房小区尚福公寓在城北竣工,有力助推多梯次住房保障模式构建。2015年底,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十里牌医院等5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集中奠基开工,大幅优化宜兴医疗资源布局,改善市民就医环境。此外,徐大宗祠景观、城西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的实施,也让百姓惊喜连连。

老城出新,

“改”出居民幸福生活

“十年前,因为小区环境差,我们搬走了。今年,小区面貌一新,我们老夫妻又搬回来了。”说起小区变化,家住丁蜀镇美陶小区的朱国强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美陶小区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十年前,小区路面坑洼不平,排水不畅,环境脏乱差。2015年小区改造后,道路变得宽阔平坦,雨污分流功能得到提升,还利用陶罐等配套建设了文化景观……这一切让小区居民倍感暖心。美陶小区的变化,只是我市老城改造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力度,实施以道路综合改造、老小区综合改造、平改坡等为主要内容的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全力为百姓营造舒心的居住环境。

五年来,宜城街道的茶东、富强、迎宾等26个小区也实现了“逆生长”,4万多人因此直接受益。改造中,注重提升内涵也成为这一时期老小区改造的特色。漫步在改造后的老小区中,绿化、景观小品和公共绿地等随处可见,有些还创新性地融入了紫砂陶瓷、江南风韵等地方文化元素。在丁蜀,白宕路沿线老小区整体改造中,将小区周边店面、招牌统一为“紫砂色”;西庄村小区设计了别具特色的马头墙、门楼等。在宜城,茶东新村在转角、宅前等绿地增加了景观小品,使小区绿地使用和景观功能有机统一。从有到优,从局部到全面,从完善基础到景观美化,经过改造,老小区环境越来越宜居。

小区内的改造内容丰富,小区外的老城环境也大变样。作为老城区改造的“重头戏”,近五年来,主城区每年都有市政道路改造名单——2012年城南路网改造,2013年人民路综合改造二期,2014年与2015年的荆溪路改造,2016年阳泉路、通真观路、朝阳路、茶局巷综合改造等。经过持续不断改造,目前,我市主城区主干道已基本实现黑色化,道路通畅度明显提高。在推进拓宽道路,优化交叉口等常规动作的同时,我市还同步完善雨污管道功能,提升城市吐故纳新能力,实施线杆入地,扫除空中“蜘蛛网”,提升改造市体育馆老馆、青云菜场……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市民的综合居住条件,让老城区居民收获满满。

一体均等,

城乡界限日益模糊

徐舍镇五牧村的陈老汉最近特别高兴,村上老旧的北塍桥前不久改造一新通车了,不仅这“闹心桥”变成了“放心桥”,村里的不少村道也越变越好了,出趟门、进个城越来越方便了。宜兴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三是农村,在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基础上,我市已经逐步实现了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的城乡一体化,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与城里人同样便利的生活。近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消除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一张张“幸福网”成功打破了“城乡分治”的传统格局,让城乡居民能够均等享受公共资源和城乡建设发展的丰硕成果。

公路通,百业兴。近五年来,我市在致力打造“公铁水空”立体大交通格局的同时,全力构筑内通外联的便捷“交通网”,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成效显著。目前,我市公路总规模近2500公里,实现了城区到各镇二级以上公路直通,各镇间通达二级以上公路,行政村全部实现双车道四级以上公路通达。近五年来,我市累计完成乡村道路提档升级700多公里,改造危旧桥梁近200座,基本实现了主要县道全部黑色化、镇村公路全面硬化以及农村主要公路桥梁的升级换代,全市农村公路基本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各农村经济节点都可以便捷地联系城区和干线公路。这五年,也是客运公交飞跃发展的五年。我市先后建成城东公交总站,鲸塘、芳桥、西渚、太华等农村客运站,大力实施城乡公交候车亭等建设,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的发展目标。2013年,我市就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了公交一体化运营,有效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促进了融合发展。

公用事业,是幸福生活的保障。为了让全市百万群众喝上安全优质的饮用水,我市紧紧围绕“源水发掘、规模提升、配套扩面”的目标,五年来,相继完成了氿滨水厂扩建工程、油车水库源水管道、太华水厂等一批重点供水工程,建设供水管网500多公里。目前,全市供水主支管网已超2400公里,供水能级达38.5万吨/日,城乡一体供水体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为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我市积极采用BOT、TOT等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统一规划、建设、运行、监管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五年来,建设污水主管网350多公里,2016年污水处理量达6600多万吨,在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政府出资购买垃圾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2016年收集处置生活垃圾39万吨;天然气不仅实现“川气”“西气”双气源保供,还从“镇镇通”大步迈向“镇镇用”,五年间新增开户用户8万多户……此外,全市多个板块努力克服资金紧张等制约因素,从道路改造、环境整治、优化集镇等工作入手,逐步完善功能,不断提升形象。



责任编辑:刘沛林 吴荫福
最新文章
房地产广告问题及解析 太原机动车污染治理 打出“组合拳… 国内首个民宿涂装趋势报告发布 新… 长租、养老公寓可盘活北京商办库存 PPP加速落地 一季度投资增速料止跌… 一条短信牵出偷排污水案 垃圾无害化,村里不比城里差 首个全球能源互联网能源援助项目开…
推荐文章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百零九次委…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 最高检对张文中案顾雏军案同步审查… 公安部:严肃追责赌博幕后保护伞 打… 最高检已纠正7件涉产权刑事申诉、… 公安部党委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最高检:谨防假冒检察机关实施电信… 曹建明: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